close

台大心理

 

創系前的「心理學研究室」階段

 

國立台灣大學的前身在日據時期是台北帝國大學。昭和三年(民國17年)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哲學科設立「心理學研究室」,招收學生專攻心理學,第一屆學生有四人。「心理學研究室」的創設,係由日本心理學會第一任會長松本亦太郎教授(1865~1943)所倡議,經台灣總督府同意撥給經費,由東京帝大畢業的飯沼龍遠教授與力丸慈圓副教授連袂來台創設。當時師資僅有三人(除前述二位之外,還有助教藤呎仲)。

「心理學研究室」佔地659坪,是瓦造的二層建築,內有心理學及民俗學、人種學教室、防音室等實驗室六間,圖書室、教室及研究室11間,並有台灣土著研究設備。當時的研究領域以「民俗心理學」為主,調查台灣山地同胞的智力、形狀知覺、色彩偏好、行為特性與懲罰制度等,研究結果發表於「台北帝國大學哲學科研究報告」。

昭和15年(民國29 年)飯沼教授退休,由力丸教授主持,教員有藤呎仲副教授 (現為九州大學教授)及今井、小兒見榮一(現為東京教育大學教授)。力丸教授在戰後因車禍逝世,由於他對民俗心理學的貢獻,美國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曾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心理學研究室」畢業的學生中,有數位返回日本東京大學繼續進修。迄今尚活躍於日本心理學界的有東京學藝大學教授櫻林仁及立教大學教授早阪次郎。

 

 

成立後階段

 

本系於民國38年正式成立,隸屬於理學院,正如前所述,本系的宗旨除了培養堅實的心理學專業人才,以服務人群社會之外,是在積極的開發心理學術,使心理學成為一支理論與實用兼備的科學。自創系以來至今天,已有50年的歷史,而其間,不但於民國50年成立了心理學研究所,招收碩士班的學生,而且於民國 60年增設博士班,為有志於高深心理學研究的青年,提供了深造的機會。

創系初期,本系研究領域即呈現多方面的發展,包括學習、人格、測驗、知覺、動機、情緒、發展、臨床與社會等心理學領域。民國47年,本系學術刊物「理學院心理學系研究報告」創刊;於民國62年改為中國心理學會刊物,更名為「中華心理學刊」。

本系實驗心理學之培育,首先由蘇薌雨、鄭發育先生主持,後由劉英茂教授、鄭昭明、黃榮村、吳瑞屯與胡志偉教授等繼續研究發展至今。後又增聘葉素玲、連韻文副教授持續投入實驗認知領域之研究。

性格及社會心理學,首先是由陳雪屏、鄭發育等教授擔任教學研究,後由楊國樞教授、黃光國教授、朱瑞玲與林以正副教授持續發展,其研究趨勢在於中國人的性格特徵、社會行為、組織行為及其變遷、社會互動、家庭關係、本土心理學、親密、寂寞與社會比較等。

臨床心理學在本系正式開展,係柯永河教授於民國59年在本系培育臨床心理人才開始,其後相繼增聘鄭心雄、吳英璋、余德慧、張素凰、花茂棽、陳淑惠等先生,並校內合聘宋維村副教授與胡海國教授。其目前發展的趨勢涵蓋心理診斷、治療與病理、家庭醫學心理、心理衡鑑與神經心理衡鑑等。

生理心理學的課程在創系初期是由蘇薌雨教授負責,爾後,張淑月及徐嘉宏博士相繼返國,積極的展開了生理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後又聘請了梁庚辰博士,使這方面的研究與教學的廣度增大。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與教學最初是由初正平教授負責,初教授於民國57年辭去教職赴美。在這段期間,發展心理學的教學與研究在本系停頓,直至程小危與張欣戊博士返國任教,才使這方面的教學重新展開,也使得這方面的研究開啟了實驗性的研究方式。後又增聘雷庚玲副教授從事兒童情緒發展、親子關係及情緒障礙等方面的研究。

工商業及應用心理學的課程,多年以來即由莊仲仁教授獨撐,後增聘謝光進(兼任)、鄭伯壎、與葉怡玉博士,以增強此領域之教學與研究。

心理測量學組的課程先有李本華教授與翁儷禎副教授負責心理計量學及心理測量之教學與研究,後有王文中副教授投入測驗理論、多向度項目反應模式等之研究。八十四年又增聘姚開屏博士擔任副教授一職,負責scaling部份之教學與研究。

到此為止,本系(所)的教學體系已具規模。在大學部方面,除了強調心理學知識與方法的基本研討,為了學生就業的需要,我們也同時重視臨床心理學、諮商心理學、工業心理學、商業心理學及教育心理學等應用範疇的訓練。易言之,在大學部的教學方面,兼顧理論與實用,務必做到均衡教學與學習的境地。在研究所方面,堅守分工專精的原則,強調獨立研究能力的培養。我們業已根據同仁的專長,完成學組課程的規劃,以利研究生選組專攻。

 

自http://140.112.62.7/psysite2/web/dept/history

政大心理

 

本系設立的宗旨為培育具有心理學專業素養、心理實務工作能力、理性批判思考能力、具國際觀及健全人格發展的人才。在學術研究的方向上,理論與實務並重,配合本校人文社會發展的特色,鼓勵具有人文社會關懷的跨領域研究,並從在地的關懷,延伸至國際化,呼應國際學術發展趨勢。在此理念下,本系擬定五大目標:

一、心理學專業知能的奠基訓練

本系身為國內培育心理學人才的教育機構,在課程訓練過程中,除了基本知識的傳授外,更重視加強學生批判思考能力的訓練及心理學書刊的閱讀。大學部學生的教學以基礎奠定、心理學門探索及認同為教育目標;碩士班依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分組,訓練學生能對該領域有更專精的知能及開啟其研究能力,並修習其他領域的知識,以便更進一步邁入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博士班學生的訓練則在加強獨立研究能力與未來教學與領導能力的培育。

二、心理學理論與實務應用並重的訓練

本系過去的發展即強調心理學知識的運用,此種傳統價值仍持續著。因此諮商、臨床、工商與組織心理學(含人力資源)等應用領域在大學部及研究所均開設實習課程,提供學生至相關機構或職場見習與實作,並加強與實務界的溝通,邀請相關實務工作者對學生講演,以增加學生有實際運用心理學知識與驗證理論的機會,使得「學與術並重」,增加學生在職場上的競爭力。

三、多元化與國際化的學習與研究

為因應時代變化的需求,本系(校)提供多方面的訓練管道,以增進學生根據自我興趣與目標發展生涯規劃。除了「基礎通識課程」與「服務學習與實踐課程」提供學生博雅的全人教育,本系鼓勵大學部學生修習不同領域課程,或藉由修習外系課程、學程、輔系、雙修、跨校選課與參與教師實驗社群等方式,拓展基本知識、技能,發展人文關懷,並累積研究經驗。本系更進一步增加系內師生與國外學校的互動,將在地社會人文關懷提升至心理學領域知識的對話。師生可藉由參與國際會議,或可至國外學校進行短期交流或進修,或本系(校)可邀請國外學者來台,拓展與國外研究團隊合作管道,共同進行研究,增加本系師生國際化之程度。

四、與校內研究中心及其他系所進行跨領域的研究與教學

本系鑑於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在近年心理學研究領域發展上的重要性,因此藉由本校「心智、大腦與學習研究中心」,結合心理系、教育系、語言所、經濟系、資科系、哲學系等相關科系,共同探討「社會與認知神經科學」的主題,除了進行認知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外,亦探討如何運用於生活與臨床上。本系欲藉由發展此跨領域的研究主題,突顯本系的特色,以使神經行為藥理學、神經語言學、經濟行為與決策判斷之神經科學及健康心理學四大議題的研究能有所成果,進而成為國內的翹楚。為使研究融入教學,教學融入研究,本系鼓勵不同領域教師在上述議題下共同開課 (甚至跨系、跨校開課),進行對話與交流,進而產生研究問題;而學生藉由參與跨領域研究計畫的機會,更能得到由做中學習的研究訓練。

五、與醫療單位合作之教學與研究

本系認為健康心理學將成為國內未來發展的重點,雖然本校沒有醫學院及附設醫院,但是校方仿效美國哈佛大學的做法,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及國防醫學院建立合作關係。本系依此脈絡,嘗試與八里療養院、萬芳醫院、台安醫院、長庚醫院及彰化基督教醫院,建立教學與研究的合作關係,期待能彼此互利,提供基礎研究與醫療界的對話與交流,而能完成 “translational research”的目標,並提供學生未來更多的學習機會。

自http://psy.nccu.edu.tw/intro/pages.php?ID=about1

成大心理

心理系基於成功大學整體教學與研究環境的特殊性,並考慮到南台灣的社會人力需求,而致力於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實踐心理學知識與研究方法的應用。本系以認知科學為基礎,進行橫跨社會、人文、工程、醫學等不同領域之應用科學整合。目前本系規劃以感覺與知覺、注意力與意識、學習與記憶、語言與發展、判斷與決策為主軸,進行理論建構與驗證,由實作中應用所學,竟成學以致用之目標。目前本系有兩大發展重點:

重點一:認知神經科學
腦是人類思考、認知、情緒活動的生理基礎,從前心理學家只能間接地觀察行為的變化,從而推論認知與思考的可能機制。隨著腦顯像技術的突破,自1990年代開始,心理學家已經可以利用若干非侵入式的儀器(如腦電波儀、功能性磁振造影)去直接觀察正常人在進行思考與認知工作時腦的活動。這種直接觀察腦部認知活動的可能性出現後,帶動了新一波的科學浪潮,世界各先進國家的科學家(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臨床研究人員)都紛紛投入研究,經費龐大的腦顯像實驗室一個接著一個的成立。在行政院國科會人文社會處的重視與推動之下,目前國立成功大學已籌設跨領域心智影像研究中心,以國立成功大學為中心,整合中、南、東台灣近二十所學校近百位之社會人文、生物醫學、影像工程、統計分析等專家,一齊探討並推動腦與認知神經科學的教學與研究。因此本系已網羅多位認知神經科學專家正協助此跨領域研究中心事務,並就「認知神經科學」、「情緒神經科學」、「健康神經科學」、「社會神經科學」、「神經經濟學」、「神經教育學」等領域發展,本系業已購置多套的先進腦訊號測量儀器,在課程方面也在必修與選修科目中規劃跨領域之素材,期待能培育新一代腦科學的認知心理人才。

重點二:應用心理學
人類的生存一直面對著個人、群體與環境的刺激與威脅,因此對生活形成了壓力也同時產生了助力,如何以正向態度、人性需求來創造有利的生活環境以及強化社會福祉,這是心理學應用的重要延伸。環境中人造物的出現,可減輕人類生理上和心智上的負荷,因此人造物已經變成每個人要適應環境的一部分,但很多人造物反而變成人類的負擔,甚至於形成一股強大的壓力,並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認知科技意在將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應用在人造物的設計上,其目標是要形塑一個能夠配合人性需求的人造環境,使科技可以帶來最大的益處、最少的損害。同時人或社會認知的調整也必須隨科技之發展而調整,採取「正向促進」與「負面預防」方式以促進現代人之正向心理發展,結合心理學基礎知識,搭配心理測驗、助人行為、諮商等技能,進行心理輔導、兒童發展、企業組織行為等專業知識的應用,提升在家庭、學校、職場、社區生活的福祉。因此,心理學家必須多方面與工程師、設計師、生物醫學專家一起合作,以基礎心理知識與社會所需來創造多樣式的福祉科技產物,透過研究科技產品所帶來的認知問題,協助評量科技產品的親和性,並了解人類在使用科技產品所呈現出來的特殊行為,期待再開創新一代的人性科技產物。此外,透過「文化」普同性與特殊性的探究,建構具本土文化意涵的知識與技術以及跨文化的應用,方能在各專業領域發揮關懷,產生服務利他之人際與社會影響力。

自http://psychology.ncku.edu.tw/introduction_development.php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理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欸逗 的頭像
    欸逗

    欸逗…

    欸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